水蛭 [1] ,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因此发展水蛭养殖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收益
标准化集约精养:建议池塘长90米,宽7-8米,池深1.2米--1.5米,水深0.5米--0.6米,做好进、排水设施,建设泥土栖息地,高出水面0.3米,上面种水草,以遮阴防晒,使用40目聚乙烯网布做好防逃措施。一般每亩水面积投放种蛭4000条。
水蛭(蚂蝗)的耐寒能力较强,一般不易被冻死。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蚂蝗)自然越冬。这种方法省时省力,适合大面积商品水蛭(蚂蝗)养殖。也可以将育种水蛭(蚂蝗)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半月投喂一次饲料,这种方法可使水蛭(蚂蝗)正常生长和活动,待温度稍有回升,即可交配产卵。
养殖温度与密度控制
在三四月间,平均温度达到10-13℃,土壤含水量为30%-40%,水蛭开始出土,出土后水蛭常躲在沟边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
天气转暖后,到田边、池塘边活动,有时伸展身体,静伏于水沟内,头端迎着进水水流,平日密集在沿岸带的水生植物上。
水蛭的放养密度可根据气温的高低和水面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每亩水面早春期间投入种苗20公斤左右为好,到秋季可收获鲜晶水蛭1000公斤以上。
养殖池的布局要合理,除设置岸坡、岛滩和种草植树之外,还应设置深水区和浅水区。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能在生态法养殖水蛭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单纯地设定水深度有很多的局限性。
很大喜欢在养殖池中投放石块、树枝等,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好方法。养殖池的布局应兼顾种种作业上的方便,以合理、省工、省时、省力和高1效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