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各地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传统艺术表演、情景演绎、非遗技艺展示、文创产品体验等等活动热火朝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感受非遗,在与这些千百年传承的文化成果的近距离接触中感受前人的智慧结晶和精神世界,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投身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明结晶。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截至目前共认定了15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一直以来,我国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经济基础、文化高度和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系统性保护传承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转变,全面融入现代生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非遗保护传承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
同时,非遗与文创产品、场景构造以及创新技术的跨界融合,正助推其以更开放、更时尚的姿态,登上国潮“顶流”。
非遗+文创,传统焕新颜。时尚彩妆复刻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赢得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服装品牌植入刺绣元素,摇身变为时尚青年抢购的时尚单品;600多岁的故宫挖掘宫廷文化,推出故宫彩妆、食品、纪念品等诸多文创产品,受到更多年轻人群体的青睐……近年来,随着国潮热的不断升温,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创商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撬动了新消费的大市场。《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显示,2022年,淘宝平台非遗店铺数为32853家,较2020年增长9.5%;非遗交易额较2020年增长11.6%。非遗商品消费者规模达亿级,90后和00后正在成为非遗商品消费主力。在旺盛的需求下,一批批让人眼前一亮的国潮IP、中国设计应运而生并风靡全球。
非遗+情景,技艺续传承。非遗中有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艺术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如今人们逐渐远离桑梓农田、织布裁衣农耕生活的工业文明时代,保护传承非遗的关键是要将它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创新消费场景,要勤于观察思考,敢于挖掘创造。中华老字号企业从现代生活中挖掘新的消费场景,针对消费需求和爱好推出的“新传统”产品也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有老字号推出“大内·宫保”的京味冷萃,喝“养生咖啡”,凭栏俯瞰故景一时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文化风潮。昆曲、古琴等传统艺术也通过创新场景**时尚,通过开办名家演唱会、线上昆曲大赛等等形式,在年轻观众中掀起观演热潮。此外还有传统技艺体验、主题民宿、文化创演等等形式百花齐放,形成农商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为古村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水。
非遗+数字化,小荷露尖角。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非遗传承渠道的数字化、科技化趋势日趋明显。依托大数据技术来处理非遗信息的采集、存储乃至传播、利用,可以更为迅捷地实现非遗的有效传播。从2021年开始,数字藏品开发成为非遗数字化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发行平台多达38家,非遗数字产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超过1.5亿元。其中,国潮非遗等类型在发售当中经常出现秒空的现象,足见年轻人对非遗数字产品的喜爱。有业内人士评价“数字产品将不再仅仅是产品的观摩和展演,而是突破了我们的感知方式,突破了虚拟元宇宙与现实元宇宙之间的界限,形成了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一体化的趋势,这对非遗传承有巨大利好。”
在非遗逐渐被更多人关注,文旅活动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文化生活和精神放松的重要方式的当下,将于2023年10月26-28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本着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长远理念,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优势作用,打造出一个崭新行业领域的国际品牌盛会,为广大企业提供宣传展示交流平台。
展览范围包含
◆ 中国文旅板块
◆ 智慧旅游
◆ 旅游商品
◆ 景区装备及游乐设施
◆ 美丽乡村游及民宿
◆博物馆及公园景区文创
在博物馆及公园文创展区中,主要以文物展示、非遗传承为重点,展现博物馆文创、景区公园文创、红色文创、春节文创、冰雪文创、非遗与国潮、IP授权与跨家联名等领域成果。
展会规模超10万平方米,全球500多家展团20000多位国内外观众现场洽谈,1500+家展商,是面向全球的旅游商品进出口合作的交易大会。(展览事宜 黄琪/编辑)
组委会办公室400-181-6585
联系人-黄琪-1352084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