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枯病又称黑腐病
多肉的黑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这种真菌引起的(不同植物的黑腐病致病真菌不一定一样),尖孢镰刀菌是一类既可侵染植物又可在土壤内生存的兼性寄生真菌。和其它植物病原菌一样,存在着种下分化,可侵染许多植物寄主。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从下部叶片逐渐扩展至上部叶片。叶片表面有部分黄变,其背面出现灰白色轮廓不分明的病斑,密生灰白色霉层。不久之后,叶表面也生成霉层,后,叶片卷曲干枯,导致坐果不良,果实生长不良,早期着色。 温室、大棚栽培时常发病。在拱棚栽培中,主要发生在覆盖过程中,但湿度大时,去掉塑料薄膜之后也仍继续蔓延。
叶霉病菌除了附着在温室、大棚、小拱棚等的玻璃、塑料薄膜、支架、支柱等表面生存之外,也残留在病叶上形成源。此外,亦可经种子。 病斑上生成的分生孢子被风吹至叶片 上,萌发出芽管后其菌丝从气孔处侵入,约2周后发病,在叶背面生成众多的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被风吹散,逐渐蔓延。叶霉病菌喜好20—25℃的温度和95%以上的湿度。
换气不充分的早春、晚秋及冬季的温室和大棚栽培的番茄都可以发病。密植及过多易发病,生长衰竭,尤其是收获期脱肥时,发病率很高。作为预防对策,要栽培抗性品种,注意换气,避免过度和密植。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鞘、茎秆、穗部均会受到侵染。发病初期病部可见黄色小点,随着病情加重病点逐渐发展为病斑,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发展至中期呈白灰色,后期呈浅褐色,并产生闭囊壳。病情较轻时霉斑呈分散分布,随着病情加重霉斑也逐渐扩大成片,终覆盖全叶;病斑下部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发黄、早枯,如发病累及茎及叶鞘,则会导致植株整株倒伏;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有显著下降,终影响小麦产量。该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存在于干土中或架材上,条件适宜时靠灌溉水、雨水、露水传播蔓延,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种子也可带菌,引起发病。当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持水量过大时发病严重。特别是开始采瓜,下部老叶造成大伤口后,温棚内通风不良时更易发病。该病主要危害茎蔓和叶片,果实也可受害。
农业防治播种前,用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生产中还要加强水分管理,降低棚室空气相对湿度是预防蔓枯病发生的关键。建造温室或大棚,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温室和大棚内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棚室内的湿度。结瓜前,下雨和浇水后要及时中耕。发病后要适当控制浇水,以降低土壤及空气的湿度。在整个生长期间,要多次追肥,必要时喷施叶面肥,以防止植株早衰。收获后,要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体清除出园外,集中处理。